Page 61 - 文科园林
P. 61
文科论坛

二、武汉市排水系统介绍及典型雨量分析 图2显 示 , 武 汉 市 今 年 入 梅 以 来 , 几 次 强 降 雨 量 均 在
1 0 0 m m以 上 。 其 中 ,6月1日 、7月1日 、7月3日 、7月6日 的 降
1、武汉市排水系统 雨量最甚。武汉市内交通几近瘫痪,地势较低的居民小区
均被困,其中南湖小区最为严重,武汉市地铁站多处被灌
就武汉市而言,长江与汉江交汇于此,北高南低,以丘 水 , 高 铁 站 被 淹 , 江 滩 封 闭 。 图3显 示 , 汉 口 段 长 江 水 位
陵和平原为主,一般地面标高在20-24m,低于长江多年年平 6月 份 呈 缓 慢 上 升 趋 势 , 而 在7月1日 至7月7日 之 间 , 汉口段
均 洪 水 水 位2 3 . 8 7 m( 黄 海 高 程 ) 。 北 半 球 亚 热 带 湿 润 季 风 型 长江水位直线上升,并超过长江警戒水位(27.30m)。2016年
气候,常年雨量充沛,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,同时武汉市受 6月30日 至7月6日 一 周 的 累 积 降 雨 量 达576mm, 打 破 1 9 9 8年 特
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,冬冷夏热、雨热同季、旱涝灾害较为 大洪水时期一周降水量记录(图4)。与此同时,武汉市内
突 出 , 暴 雨 多 集 中 在 每 年 的5 - 1 0月 份 , 这 几 个 月 内 的 降 雨 量 主要湖泊也面临溢流的危险,其中汤逊湖湖水已漫至路
占全年的近3/4,暴雨灾害较为频繁。 面,多处库区达到饱和。

武汉市的排水设施大多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之后, ■图4 武汉连续七天降水量记录
目前全市共有22个城市排渍水系,分汉口、汉阳、武昌三大
片区,其中,汉口地区分为黄孝河、常青、汉口沿江、谌家 三、武汉市“看海”原因
矶、汉口沿河系统;汉阳地区分为琴断口、兔子咀、汉钢、
月湖水系、汉阳六湖水系、龟山北、鹦鹉湖、鹦鹉洲系统;
武昌地区分为东湖水系、沙湖水系、汤逊湖水系、北湖水
系、港西、港东、青山镇、倒口湖和武昌临江系统。汇水总
面 积1374.46km2, 其 中 主 城 区 汇 水 面 积438.7km2, 排 水 泵 站
38座 , 现 状 总 排 渍 能 力 846.92m3/s, 雨 水 管 及 雨 污 合 流 管 道
总计6037.5km。武汉市排水系统总体布置如图1所示。

■图1 武汉市排水系统总体布置图[2] 武汉市频频“看海”,不仅仅由地势低、暴雨频发、排
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等因素造成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武汉
2、武汉市入梅后雨量分析 城区面积由173km2增加到520km2。伴随着城市快速扩张的步
伐,大量湖泊被填埋,纳水能力大大降低,城市内涝现象日
武汉市自5月份入梅以来,已遭遇5次强降雨袭击,据湖北 益严重。
省气象局消息,6月1日至7月6日15时,武汉降水量达932.6mm,
比1 9 9 8年6至8月 的 总 降 水 量 还 多 出 了6 4 . 6 m m。 图2、 图3分 别 1、城市规划缺乏科学规划及超前意识
为入梅以来武汉城区降雨量统计数据和汉口段长江水位监测
数据图[3]。 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偏低,不能适应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排
渍要求。过去,我国学习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和模式,城市
排水规划设计在兼顾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,较为单一地考虑
了设施本身的大小,而对城市快速扩展、城市布局显著变
化、排水系统属地化等影响排涝的问题预估不足,解决排水
问题的措施单一,老的系统已无法满足城市防涝要求。

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排水设施,排水标准低,重现期
一 般 只 有0.33-0.5年 , 而 近 期 新 建 的 排 水 系 统 重 现 期 一 般 为
1年,个别敏感地区采用重现期为2-5年。以重现期1年为例,
依 照 此 标 准 建 设 的 排 水 系 统 , 能 够 保 证 在1h降 雨34.5mm、
2h降雨46mm、日降雨量100mm内的情况下不发生明显渍水情
况[4]。然而,随着极端天气频发,突发灾害性降雨的次数越来
越多,现有标准已无法保证恶劣天气下的城市排渍需求。相

■图2 武汉市雨量分析 ■图3 汉口水文站水位变化

Wenke Landscape 60
   56   57   58   59   60   61   62   63   64   65   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