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62 - 文科园林
P. 62
um 文科论坛
对应的,现阶段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将防洪与防涝相结 3、法律法规滞后,城市建设重地表、轻地下
合 , 城 镇 排 水 标 准 一 般 采 用 重 现 期 为5 - 1 0年 , 日 本 下 水 道 设
计指南中,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标准提高到30-50年。 排水法律法规滞后,城建施工对排水管网造成了不利影
响 。 《 武 汉 市 城 市 排 水 条 例 》 实 施 已 近1 4年 , 随 着 社 会 经 济
2、排水管网不健全,城区湖泊面积骤减 的发展,很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现有排水管理工作的需要,
亟待修订完善。同时,由于监管面大,监管人员少,突发问
近30年来,武汉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排水设施建设。一 题、隐蔽问题不易及时发现等原因,武汉市排水监管和执法
是1983年 至1989年 的 治 理 黄 孝 河 、 机 场 河 工 程 ; 二 是1 9 9 8年 工作上存在不足之处,尤其是事前介入不够,亟需强化执法
特大暴雨后在武昌地区兴建了新生路泵站、梅苑晒湖等一批 能力建设。
排水工程,有效缓解或解决了一部分地区的渍水隐患。但随
着城市“摊大饼”式的发展,原有透水、蓄水区域不断减 由于近年来武汉市步入快速发展期,相继开工实施的城
少,暴雨径流量大幅提高,加之新的规划排水系统未同步建 市建设项目多达5000个,建设单位抢工期忽视排水、野蛮施
设,老的排水系统无法满足要求。如黄孝河系统京广铁路以 工的现象比较普遍,排水管网时常遭到破坏。主要包括两方
北地区在上一轮规划中定位为农业发展区,采用农田排涝标 面,一是施工切断排水管道,排水无出路;二是施工建筑泥
准。随着后湖地区开发建设的迅猛增长,区域内原有的田 浆、沙石等进入城市排水系统,导致城市排水管渠系统淤堵。
地、沟渠、塘堰被大量填埋,地表径流量明显加大,整个干
渠系统排水能力已明显不足。 4、出江泵站抽排能力不足
目前武汉城区湖泊有38个,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武汉 出江泵站总体抽排能力不足,制约了雨水迅速排除。每
城区湖泊总数为127个,多年淤浅沉积、围湖垦殖、填湖盖楼 年汛期,沿江闸门关闭,市内所有排水均需泵站抽排出江,
致 近30年 来 武 汉 湖 泊 面 积 减 少228. 9km 2,60年 来 近90个 湖 泊 因此泵站的作用十分关键。而武汉市现有泵站的能力,只有
“蒸发” 。[5-8] 规 划 的6 4 %。 泵 站 规 模 不 足 , 发 生 大 暴 雨 时 , 地 面 积 水 不 能
及时排出,造成低洼地带和薄弱环节积水滞留。
沙湖,曾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“城中湖”。近
年来,先是在2000年,兴建友谊大道填占部分沙湖,随后, 5、地势低洼处较多
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的热潮,小区和办公楼进一步将沙湖蚕食
一 半 。1 6年 的 不 间 断 填 湖 开 发 , 把 沙 湖 从 东 南 西 北 各 个 方 向 武汉市立交桥下、地下涵洞等位置地势低洼,远低于周
挤压,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。 边排水管网的水位高程,是城市排水系统的短板。超标准降
雨时,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无法通过现有管涵设施在相应
的时间段排完,加之四周高地的雨水也无法按原规划设计的
路径排放,倾泄桥下,极易致灾。
四、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
A: 2000年沙湖全貌 B: 2016年沙湖全貌 武汉作为全国首批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城市之一,海绵城
市建设试点工作主要集中在四新、青山两个示范区,预期通
C: 2000年沙湖局部 D: 2015年沙湖局部 过青山旧城和四新新城这“一新一旧”两处示范区探索海绵
城市建设经验后,再在全市推广。政府计划三年内投资
■图5 沙湖湖泊面积对比图 ( 图片来源于谷歌地图 ) 162.9亿 元 , 实 施 项 目 455个 , 到 2017年 底 , 拟 实 现 以 下 目
标:a. 汉阳四新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%,青山
湖泊面积的骤减,导致武汉市内蓄水能力降低,加上特 示范区年径流总量不低于70%;年径流污染控制流(以TSS去
大暴雨的侵袭,洪水和内涝交织在一起。降雨量大,上游来 除率计)不低于50%;b. 示范区内湖泊水质达到Ⅳ类标准率
水量也大,造成长江在汉口水位持续上升,武汉的江河湖都 为6 5 %, 当 内 河 水 系 存 在 上 游 来 水 时 , 下 游 断 面 主 要 指 标 不
满了,水排不出去,加剧内涝。 得低于来水指标;c. 示范区易涝点改造基本完成,示范区内
洪涝防治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,防洪体系达到100年一遇防洪
标准,防洪堤防达标率为100%;d. 示范区天然水面保持率达
到100%,生态护坡比例达到50%;e. 建立一套源头控制、过
程管理、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和规划、设计、
施工、竣工验收、运行维护等技术标准体系,新建项目的海
绵性审查率达到100%。
61 文科园林
对应的,现阶段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将防洪与防涝相结 3、法律法规滞后,城市建设重地表、轻地下
合 , 城 镇 排 水 标 准 一 般 采 用 重 现 期 为5 - 1 0年 , 日 本 下 水 道 设
计指南中,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标准提高到30-50年。 排水法律法规滞后,城建施工对排水管网造成了不利影
响 。 《 武 汉 市 城 市 排 水 条 例 》 实 施 已 近1 4年 , 随 着 社 会 经 济
2、排水管网不健全,城区湖泊面积骤减 的发展,很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现有排水管理工作的需要,
亟待修订完善。同时,由于监管面大,监管人员少,突发问
近30年来,武汉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排水设施建设。一 题、隐蔽问题不易及时发现等原因,武汉市排水监管和执法
是1983年 至1989年 的 治 理 黄 孝 河 、 机 场 河 工 程 ; 二 是1 9 9 8年 工作上存在不足之处,尤其是事前介入不够,亟需强化执法
特大暴雨后在武昌地区兴建了新生路泵站、梅苑晒湖等一批 能力建设。
排水工程,有效缓解或解决了一部分地区的渍水隐患。但随
着城市“摊大饼”式的发展,原有透水、蓄水区域不断减 由于近年来武汉市步入快速发展期,相继开工实施的城
少,暴雨径流量大幅提高,加之新的规划排水系统未同步建 市建设项目多达5000个,建设单位抢工期忽视排水、野蛮施
设,老的排水系统无法满足要求。如黄孝河系统京广铁路以 工的现象比较普遍,排水管网时常遭到破坏。主要包括两方
北地区在上一轮规划中定位为农业发展区,采用农田排涝标 面,一是施工切断排水管道,排水无出路;二是施工建筑泥
准。随着后湖地区开发建设的迅猛增长,区域内原有的田 浆、沙石等进入城市排水系统,导致城市排水管渠系统淤堵。
地、沟渠、塘堰被大量填埋,地表径流量明显加大,整个干
渠系统排水能力已明显不足。 4、出江泵站抽排能力不足
目前武汉城区湖泊有38个,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武汉 出江泵站总体抽排能力不足,制约了雨水迅速排除。每
城区湖泊总数为127个,多年淤浅沉积、围湖垦殖、填湖盖楼 年汛期,沿江闸门关闭,市内所有排水均需泵站抽排出江,
致 近30年 来 武 汉 湖 泊 面 积 减 少228. 9km 2,60年 来 近90个 湖 泊 因此泵站的作用十分关键。而武汉市现有泵站的能力,只有
“蒸发” 。[5-8] 规 划 的6 4 %。 泵 站 规 模 不 足 , 发 生 大 暴 雨 时 , 地 面 积 水 不 能
及时排出,造成低洼地带和薄弱环节积水滞留。
沙湖,曾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“城中湖”。近
年来,先是在2000年,兴建友谊大道填占部分沙湖,随后, 5、地势低洼处较多
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的热潮,小区和办公楼进一步将沙湖蚕食
一 半 。1 6年 的 不 间 断 填 湖 开 发 , 把 沙 湖 从 东 南 西 北 各 个 方 向 武汉市立交桥下、地下涵洞等位置地势低洼,远低于周
挤压,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。 边排水管网的水位高程,是城市排水系统的短板。超标准降
雨时,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无法通过现有管涵设施在相应
的时间段排完,加之四周高地的雨水也无法按原规划设计的
路径排放,倾泄桥下,极易致灾。
四、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
A: 2000年沙湖全貌 B: 2016年沙湖全貌 武汉作为全国首批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城市之一,海绵城
市建设试点工作主要集中在四新、青山两个示范区,预期通
C: 2000年沙湖局部 D: 2015年沙湖局部 过青山旧城和四新新城这“一新一旧”两处示范区探索海绵
城市建设经验后,再在全市推广。政府计划三年内投资
■图5 沙湖湖泊面积对比图 ( 图片来源于谷歌地图 ) 162.9亿 元 , 实 施 项 目 455个 , 到 2017年 底 , 拟 实 现 以 下 目
标:a. 汉阳四新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%,青山
湖泊面积的骤减,导致武汉市内蓄水能力降低,加上特 示范区年径流总量不低于70%;年径流污染控制流(以TSS去
大暴雨的侵袭,洪水和内涝交织在一起。降雨量大,上游来 除率计)不低于50%;b. 示范区内湖泊水质达到Ⅳ类标准率
水量也大,造成长江在汉口水位持续上升,武汉的江河湖都 为6 5 %, 当 内 河 水 系 存 在 上 游 来 水 时 , 下 游 断 面 主 要 指 标 不
满了,水排不出去,加剧内涝。 得低于来水指标;c. 示范区易涝点改造基本完成,示范区内
洪涝防治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,防洪体系达到100年一遇防洪
标准,防洪堤防达标率为100%;d. 示范区天然水面保持率达
到100%,生态护坡比例达到50%;e. 建立一套源头控制、过
程管理、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和规划、设计、
施工、竣工验收、运行维护等技术标准体系,新建项目的海
绵性审查率达到100%。
61 文科园林